有朋友經常與同年畢業的同學聚舊,因此可以比較一下自己的身價如何。他常說自己的人工比同年的人低。例如看見同屆畢業的A投身四大會計師行,八年後的薪酬升了幾倍,每日有2000元。他的妻子也是在金融界就業,人工也不相伯仲。他們買完一個物業又一個物業,羨煞旁人。
那朋友其實每日有接近900元的人工,情況不太差??墒钱敎p去了強積金及稅款後每日只有800元,加上給予父母的家用,自己的花費,餘下的少了一大截,常歎息沒有很多錢作儲蓄。他不太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是一起在中學、在大學讀書,人工可以相差那麼遠?
人工不同有很多因素。當會計的畢業生埋頭苦幹地考專業試時,其他人可能是吃喝玩樂,而且那些專業試的合格率不高,不合格時便要重考。醫生的收入也很吸引,但他們在培訓時那種日夜顛倒的情況卻不為人道。專業的科目一向要求很長時間的培訓、很高的專注力及準確性,人工較高是合理的。
普遍來說金融業的人工較高,金融業從業員的工作時間不短,壓力也很大,加上金融機構的負債往往較高,它們是利用高負債這特性去作投資,回報通常不錯,因此可以提供較高的薪酬。
有時候人工高低是健康與生活質素的取捨。拿取高人工的金融界,由於工作時間長,健康會受一定程度的影響。那朋友也明白這點。因此最後是要錢定要命的問題。有優秀的會計畢業生看通這點,最後不在四大工作,反而自行創立與教育有關的業務,就是因為看到所賺到的錢在將來可能會變成醫藥費,而最近就發生了有四大員工因看醫生在過馬路時遇上車禍而身亡的悲劇。
在大學讀書時同學間相處融洽,彼此的分別不大。較為顯著的分別可能是成績、獎學金的數目等。畢業後大家找到不同的工作,薪酬待遇不同,際遇不同,前途也不同。朋友後悔自己不讀金融科或考金融相關的專業試。我對此並不一面倒地支持。要完成專業試是一個挑戰,但完成了不代表一定可以在此行業工作及立足。性格上是不適合便不適合。修讀其他學科也可以青出於藍。如令人尊敬的退休警務處長李明逵先生。他主修歷史,而歷史是很好的基礎訓練。我反而覺得金融的東西不難上手。全面的人文學科或是科學訓練可以令高層管理人在作決定時有更宏觀及深入的分析,否則所作所為難以令人信服,更會被人嘲諷為都是「讀得書少」及「沒有接受正規訓練」的禍。
|